• 一、训诂应注意的前提问题

    作大灯柱著空斧(釜)中,烧布,斧刃(锅沿)有汗岀,以指沥取,涂即差。”又梁•陶弘景《神农本草经
  • 四、辨章学术,考镜源流举例

    兹录于下(脱文写于括号之中):“若大下后,大汗后,表里之证悉去,继而一身尽痛,身如被杖,甚
  • 三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

    到一定程度,亦可导致阳虚。如:阴血虚脱的大汗,使阴液外泄,以致阳无所依,而造成阳气泄越
  • 四、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

    若气固摄无权,势必导致津液的外泄,出现多汗、漏汗、多尿、遗尿等证。同时由于气附于津液而
  • 〔附〕《内经》有关经络病证的原文(仅供临床辨证参考)

    争则喘咳,痛走胸膺背,不得太息,头痛不堪,汗出而寒。 〔别络病证〕 《灵枢·经脉》:其病实则手锐、掌热...胁满痛,手足躁,不得安卧,庚辛甚,甲乙大汗,气逆则庚辛死。其逆则头痛员员,脉引冲头也
  •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

    汤”。此方中由于白术的制约作用,使麻黄汤发汗之力有所减缓,而增加了白术的祛湿作用,主治...主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,热邪壅肺,身热有汗或无汗,咳喘气急,甚或鼻搧,脉滑数之证。此二方...虽仅桂枝与石膏一药之差,却有辛温发汗与辛凉清宣之别,一治风寒闭肺的实喘,一治
  • 第四节六经辨证

    经入腑,膀胱气化不利,津液不布,水蓄膀胱 发热汗出,渴欲饮水,入水则吐,小便不利 苔白...而正气不衰,正邪相争,里热弥漫 高热恶热,大汗出,口渴饮冷,面赤心烦 舌红苔黄燥 洪大而数...证(有形热结) 经证不解,高热大汗伤津,胃肠燥热,热邪入肠中糟粕炼结成实,燥屎
  • (一)问寒热

    为邪气已去,病证向愈之象。无论伤寒、温病,大汗出之后,见身凉,手足凉,脉微细欲绝者,为阳气
  • (三)暑

    阳邪。感暑而病者,可出现高热、口渴、脉洪、汗多等症状。 (2)暑性升散,易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,有升...的性质,所以侵人则使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津伤,见口渴喜饮,心烦,小便短赤等症状...常见的暑证 (1)伤暑 身热多汗,心烦口渴喜饮,倦怠乏力,小便短赤等。 (2)中暑 轻者
  • 一、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

    恶寒、或恶风、头痛、身痛、肢痛、无汗、或有汗、鼻塞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等。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